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cnculer.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cnculer.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cnculer.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cnculer.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调研丨桐城迎新赶考_行业新闻_爱游网官方网站_app官网登录
欢迎访问! 主营:拉力试验机,拉力测试机,材料试验机,拉力机,万能材料试验机以及液压式万能材料试验机等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新闻中心

调研丨桐城迎新赶考

时间: 2024-11-04 10:40:44 |   作者: 行业新闻

  “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安徽省桐城市历史悠远长久,人杰地灵。这里是“桐城派”的故里,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曾有“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的盛誉;这里名士辈出,走出了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美学大师朱光潜,哲学大家方东美,革命家、外交家黄镇等众多名士和当代20余位院士;这里民营经济发达,素有“安徽的温州”之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依托小袋子、小刷子、小盖子、小配件等“四小”产业,成功跻身安徽县域总实力前五行列,2000年甚至一度跃升至第二位。

  “为什么桐城有这么深厚的文化渊源,这么多的院士、企业家,在安徽县域经济实力排名却从第2掉到了第16,没有成为前5?”2023年安徽省两会上,省长王清宪的发问,让桐城从历史的辉煌中清醒过来,开始深刻剖析自己。

  跨过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桐城的经济慢慢的出现疲软,虽然仍是安庆市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但较之肥西、肥东、长丰等强县已相去甚远。2023年桐城地区生产总值为467.4亿元,在安徽县域经济总量20强中排名第16位,不足榜首肥西县的一半。当前,全国各地正在集中精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这场新一轮的大考中,桐城将如何迎新而上,谋篇布局,后发制人?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进了这座千年古城。

  “进十强、冲千亿”,是桐城在新一轮发展中确立的奋斗目标。而作为桐城经济发展的奠基石和顶梁柱,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今天桐城办企业者众,作坊式生产者多,业态基本相似,产品几乎同质,在市场上相互挤压且无序竞争,产品毛利越挤越薄,企业也普遍长不大,只求年年横向的销售规模有所扩大,而不重视企业产品、技术的升级与换代。”桐城籍企业家程治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地制造业发展的困境。而这一“困境”从数据上看更为直观:在桐城8000余家制造业企业中,规上企业只有453家,占比约5.7%。多而不强、技术落后、智能化水平低,是桐城在制造业转型中亟需解决的难题。

  为此,桐城成立了加快建设“数字桐城”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关于快速推进制造业高水平发展的若干意见》《桐城市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举措十二条》等文件,引导企业家树立和增强数字化发展意识。与此同时,围绕突破性、带动性、示范性强的重点项目,开展数字化车间试点和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并遴选出4家标杆企业,引导全行业“看样学样”。

  位于大关镇的安徽百世佳包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世佳”)是4家样板企业之一。作为国内瓶盖行业的领军企业,其拥有工艺链最齐全的铝质瓶盖生产基地和科技含量领先的塑料瓶盖、组合式防伪瓶盖智能生产基地。走进百世佳的生产车间,一张张裁切平整的铝板正有序通过染印机,为自己涂上漂亮的颜色和图案;银白色的激光打码机马不停蹄地雕刻着,仅需几秒钟就能为瓶盖赋上独一无二的身份标签;辊印机高速运转,原本“毛毛躁躁”的瓶盖转眼间就有了细滑的“皮肤”;视觉检测机闪烁着锐利的红光,在快速通过的瓶盖中寻找质量的“漏网之鱼”……“现在我们的自动化水平已达到了100%,智能化水平是70%,生产车间里基本上看不到人,还有几个是无人车间,把灯一关24小时正常生产,人在里面的作用就是取样、检验测试产品。”百世佳副总经理潘胜介绍道。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百世佳也经历了多重心理变化。“智能化到底是什么,刚开始我们理解得也不太好,甚至有点抗拒,但是政府一直在鼓励支持,产品上也有需求,瓶盖制作需要30多道工艺,近20道工艺一定要采用智能化,倒逼我们不断摸索,从半自动化到自动化再到智能化,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慢慢的变好,精确度慢慢的升高,比如辊印工序,一天生产量近50万只,不良品只有200多个,不良率只有百万分之四百,我们叫400ppm,这是什么概念,现在汽车、手机的成品不良率也就300ppm-400ppm。”潘胜骄傲地说。现如今,尝到甜头的百世佳正在以“年利润的15%”的力度持续加大对智能化和创新研发的投入,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提升产品生产效率,目前已拥有70余条全自动智能生产线余台套智能化、自动化生产设备,各类瓶盖综合日产能可达1000万只,年产能达40余亿只。在百世佳的示范带动下,大关镇60余家制盖包装企业特别是规上企业也开始探索智造之路,一同推动大关镇制盖产业高质量发展。

  除了标杆示范之外,桐城还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帮助200余家企业获取数字化能力;联合中电科、电信、联通、移动和蒲惠智造等服务商走访目标库企业,帮企业制定改造方案,2023年桐城共为83家规上工业公司完成数字化诊断,推动25家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实现631家企业软件服务包推广,完成率达126%。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桐城已经建成安徽省级智能化工厂1家、数字化车间14家,安庆市级智能化工厂13家、数字化车间27家,开启了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新局面。

  县域经济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持续支撑。塑料包装是桐城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四小”产业中的小袋子、小刷子、小盖子都与之紧密关联。目前桐城共拥有包装企业6500余家,占制造业企业总数的80%以上,年消耗塑料原料近200万吨,每年有上万亿只塑料包装袋从这里销往全球。近年来,面对环保红线高抬、能耗指标和“限塑令”趋紧的外部环境变化,桐城市审时度势,向新而思,推进塑料包装产业向绿色化转型。

  安徽金科印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金科印务”)是最早开始转型的企业之一。2019年为适应企业内外部发展需求,金科印务在桐城经开区投资开建第三厂区,重点开展药品和食品包装新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塑料包装涉及油墨、溶剂、胶水等,对环境影响很大。开发新材料不仅仅可以简化生产的基本工艺,还能减少粘合剂等附加剂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据金科印务行政顾问汪德全介绍,目前该公司正在进行多功能一体化包装薄膜和可降解材料的研发,推动产品向高端化、高的附加价值方向发展。不仅如此,记者在参观厂区时发现,金科印务的环保理念已经贯穿于生产的所有的环节。在其展厅的数控屏幕上,废气处理装置——RTO蓄热式氧化炉的运作情况正在实时更新,屋顶光伏的日发电趋势也能够一目了然……汪德全和记者说,早在征地规划时金科印务就将光伏发电考量在内,从2022年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至今,该光伏发电套组已累计发电近1300万千瓦时,可覆盖厂区一半以上的用电量。

  有看得到的,还有看不到的——在金科印务三厂区的地下,有一个直径45米、深6米的圆形蓄水池,可以通过收集雨水,满足厂区内冷水空调和设备冷却的用水需求。“冷却水没污染,可以重复利用,极大减少了我们的工业用水量,为此自来水公司还专门来做了调查。”汪德全笑着解释道,“因为从他们的经验来看,像我们这种规模的企业,一个月的固定工业用水最起码要1万立方米,但我们几乎是零,后来给他们讲了原理,他们才相信。”据粗略估算,仅光伏发电、RT0蓄热回收利用和雨水收集再利用的三项应用,就可为金科印务每年节约800万-1000万元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极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针对金科印务等积极开展技术改造、推行绿色生产的企业,桐城也通过一系列举措支持其发展。“例如,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开展‘百名教授访百企,助力发展解难题’活动,围绕绿色包装等首位产业,组织并且开展技术需求征集、企业调研等活动,助力企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根据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帮企业搭建创新平台,促成安徽金田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技大学共同建立‘安徽省绿色软包装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2023年该公司的‘BOPE包装新材料研发制备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入选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省级奖补资金800万元,这对县级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桐城市科创服务中心党组成员钱涛对记者说道。

  就在此次调研后不久,桐城传来喜讯,经过激烈角逐,桐城绿色包装产业集群成功入选2024年度安徽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为桐城传统产业绿色化发展打下了好样本。截至目前,桐城绿色包装产业集群共汇聚了中小企业57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家,2023年总产值达202.87亿元,是桐城当之无愧的首位产业。

  在讨论分析桐城发展现象时,一些企业家和学者觉得,桐城之所以缺少大企业、大集群,产业不足以支撑“强市”,除了在21世纪头10年里错失了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战略机遇,也缘于其当时没有抓好未来产业和新兴起的产业的培育和布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中,桐城没有再掉以轻心,而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未来产业需要依靠很多先进的技术或者场景应用,我们有承接的想法和战略化思维,但是作为县域,桐城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在招引未来产业上还有一定欠缺。因此,目前我们的着力点还是在新兴起的产业的发展壮大上。”据桐城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陶馨晗介绍,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桐城确立了“两新一医”三大主导产业,即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医工医药健康产业。如今“两新”发展成效已经初显,2023年共实现盈利收入150余亿元,申请有效发明专利近100项。

  作为桐城土生土长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安庆汇通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通公司”)自2002年创立之初,就致力于汽车底盘悬架系统及其关键零部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并在主流产品方面拥有1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当前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全世界汽车产业链或将面临重塑,只有不停地改进革新才能跟上变革的步伐。”汇通公司洪长军和记者说,通过创新发展,汇通公司建成了安徽省首个新能源商用车悬架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并揭榜完成了安徽省2021年制造业重点领域产学研用补短板产品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任务,还在高分子阻尼材料、汽车总成部件轻量化、汽车底盘悬架系统、智能制造等领域,多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近几年,我们投资5000多万元,引进美国MTS多通道汽车悬架试验系统及其他试验设备50多台套,建设零部件疲劳测试实验中心,并成功通过国家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证,未来每年将有十几个研发项目在这个地方进行中试,实现量产。”言语间,洪长军难掩骄傲之情。

  除了加快培育本土企业,桐城还积极招引“金凤凰”。“合肥是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首批双试点城市,我们又是合肥都市圈的圈内城市,可以承接它们一些汽车零部件产业。”陶馨晗和记者说,随着国轩新能源、哪吒汽车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相继落户桐城,以及中鼎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的建成,一大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纷至沓来,成为桐城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与此同时,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异军突起,活力十足。2022年3月29日,全球首条一窑八线吨的光伏玻璃生产线在桐城成功点火,进入生产阶段。该项目创下多项世界纪录:第一次在日熔化量1200吨的超白压延玻璃熔窑上使用“一窑八线,两翼分流”专利技术,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第一次在玻璃熔窑上使用熔窑阶梯式池壁专利技术,实现热能二次利用,节能环保;第一次使用高密度工艺技术布置超白压延玻璃生产线,使单位面积土地使用强度全国最大(达4.72吨/亩)。走进该生产线的所在地——中国建材桐城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材新能源”),大厅内一片片尺寸各异、厚度不同的玻璃格外引人注意。“这是我们依托凯盛科技集团中央应用研究院,自主研发的轻薄高透光光伏玻璃系列新产品。以往的光伏组件表面是4mm或3.2mm厚度的玻璃,中间是电池片,背面是塑料背板,形成一个‘三明治’结构,而我们的超轻薄玻璃厚度能够达到2mm甚至1.6mm,在不增加光伏组件重量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表面、背面都安装玻璃,即双面双玻发电,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提高了组件的光电转化效率,对于推动光伏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具备极其重大的开创性意义。”中建材新能源党支部副书记徐云舟和记者说,除了在技术创新上引领行业,中建材新能源还发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作用,吸引上下游企业赴桐发展,完善光伏产业链。

  “我们都是中建材集团旗下企业,都在一个产业链上,并且当时桐城和安庆都没有太阳能光伏电池和组件企业,我们刚好能填补这个空白,所以他们(中建材新能源)一介绍,我们就来了。”中建材浚鑫(桐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飞表示,招商引资环境好、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大,是他们选择桐城最主要的原因。

  据陶馨晗介绍,目前中玻太阳能新能源产业基地已在桐城落地投产,中环(桐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GW高效电池生产制造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今年1月-4月,桐城新兴起的产业产值达72.08亿元,增幅19.2%,潜力无限。“桐城在发展传统产业时形成了‘四千四万’精神,即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在培育壮大新兴起的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上,我们也将继续发扬这种精神,打好‘有链强链、缺链补链、上下延链’组合拳,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有力支撑。”陶馨晗说。

  回顾20多年的发展历史,洪长军认为,汇通公司之所以能快速发展,离不开桐城市各级政府的扶持和帮助,有效解决企业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民营经济一直是桐城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具有“68999”的特点,即民营经济税收占桐城全部税收收入的60%以上,增加值占GDP的80%以上,科学技术研发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90%以上,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占桐城企业总数的90%以上,可解决全市90%以上的就业。为打好这“半壁江山”,桐城从1981年至今,每年出台的“一号文件”都聚焦民营经济,40多年来从未间断。而这其中,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制度保障。

  就在记者调研的前一天,桐城市第十期“与企桐行”早餐会如期举行。4位高新技术企业“掌门人”与桐城市长刘存磊、副市长张树共进早餐,畅聊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企业家们更容易打开话匣子,袒露心声。对于会上大家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市领导会一一回应,并要求有关部门及时对接、抓紧落实。”钱涛介绍,从2022年5月开始,桐城每月常态化开展“与企桐行”早餐会(单月)、夜话会(双月),每期围绕一个主题,邀请企业家代表与市领导面对面交流,听企声、察企情、解企忧。两年多来,通过该机制,桐城市企业服务中心共收集企业诉求98件,涉及融资、用地、电力等每个方面,办结率达100%。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诉求,桐城还建立了“民声关注”工作平台,定期从为企服务平台、信访信息化平台和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载体的留言中,梳理企业反映集中、涉及面广、有代表性的建议和诉求,并以简报的形式按周上报给市级主要领导,从被动接受企业诉求变为主动收集问题线索。“这相当于是对企业诉求的顶格办理,在办理周期上,我们提出了‘137’快速响应工作机制,即1日内研究交办事项,3日内制定解决方案,7日内形成办理结果,对情况复杂、一时确实无法办结的,需向企业作出解释说明,并明确具体节点安排。”钱涛说。

  人才是推动民营经济高水平发展的另一主要的因素。在此次调研过程中,企业负责人提及最多的就是高层次人才招引难的问题。“桐城跟合肥、跟大城市还有很大区别,同样一个人才,在合肥年薪可能是20万,但在桐城30万人家不一定来。”洪长军和记者说,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汇通公司充分的利用桐城处于合肥都市圈的优势,在合肥设立装配和研发中心,以此赋能桐城本部发展。

  为进一步拓宽企业引才育才渠道,增强企业科学技术创新能力,2023年4月桐城启动智汇文都·博士服务团“奔桐”计划,5年内将面向安徽省内外高校、院所聘请100名桐城籍博士挂任科技副总、总裁助理或金融专家。根据计划,入选博士每月可获得1万元挂职经费,并享受桐城市相关人才政策和服务保障,优先入住人才社区;入选人员每批服务期为1年,可以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服务企业,但原则上每年服务时间不少于3个月,其中直接服务时间不少于1个月。此外,该计划还鼓励入选博士“带项目”“带技术”入桐,以技术和专利形式入股企业,凡是促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可享受桐城市经费补助,为地方引进和举荐急需紧缺人才的,可申领地方奖励。据了解,目前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13位桐城籍博士已成功签约企业“科技副总”,助力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10个,推动建设企业创新平台2个。

  与此同时,桐城还充分发挥“院士之乡”的资源优势,出台“院士十条”政策,支持院士在桐城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对于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500万元经费补助,对于新建省部级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运营期内每年补助50万元。截至目前,依托院士资源,桐城已累计建成省级院士工作站4个,指导合作企业申请专利31项。此外,桐城还投资18亿元推进建设院士科创园,用于承接院士及相关人才团队科研和生产项目落地,目前该科创园已被纳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其在桐城的功能区之一。2023年5月,桐城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建设县(市),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以“归零”心态再出发,以“赶考”状态破难题,这是桐城在今年两会上亮出的决心和态度。黄梅戏《女驸马》中有一段经典唱词: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对于起步早却转型迟的桐城而言,要“进十强、冲千亿”,迎头赶上,可能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但我们期待在可预见的未来,“黄梅戏之乡”桐城可以通过不断地革新、迎新、追新、创新,实现“着红袍”“中状元”。(本刊记者/张军红)

RECOMMENDED NEWS

推荐新闻